有一种过年的幸福,叫“回娘家”
有一种好心情,叫“今天要回娘家”;这一种眷恋,一种温暖,一种思念,一种乡愁,一种平淡的回味,这就是回娘家的感受。
以往常说“爱厂如家”,退休职工把曾经工作过的地方,看作是自己的娘家。回娘家,形象地表达了企业和职工间和谐融洽的关系。只要条件许可,老人们都乐此不疲。只可惜一年只有一个春节,要不,多回几次娘家就更好了。我们这些退休人士,有的年过花甲古稀,也有的已是耄耋之年,忘不了的,大家心里想的,我们是有单位的,宛如风筝,飞得再高再远,总是被那根无形的线牵着,就是这“单位人情结”。虽不用风尘仆仆,乘飞机坐高铁回乡过年,而是回到退休前所在的单位,那里工会退管会组织的离退休职工的团聚活动,是企业没有忘记做了多年贡献的老职工。
回娘家,也蛮热闹的,老年人中,有的在各级老年大学学习,有能歌善舞的;有会唱京、越、沪、淮各种戏曲的;可以在这里一展丰姿,也有交流绘画、摄影和文学创作的,一年的收获是满满的,当然,最关心的,是党政一把手向离退休职工汇报上一年的工作。
“这几年借改革开放东风,单位效益一年比一年好,我们退休工人也跟着沾光了”有个阿婆说;看看老单位的新变化,听听新领导的介绍,和接班人聊聊,特别是能与同事二三十的老阿姐老阿哥小阿妹小兄弟见见面,看到大家精神隽永,身体健康是既有喜悦,也有伤感,总觉得,老面孔越来越少,新面孔越来越多。
“回娘家”是我们单位工会退管会每年“保留”节目,也是许多离退休人士的“所爱”。有人想得到我们,这也是对老职工多年工作的尊重和肯定,“有娘家真好”,每年,在这个喜庆的日子。老朋友们碰碰面,叙叙旧,迎接新的一年。
一年又一年的春节“回娘家”,让桑榆晚晴,更有魅力。
赞“吾侬缘语荟”的沪语学习
经过三个多月的学习,桃浦樱花苑的“吾侬缘语荟”沪语学习告一段落了,老阿爷老阿奶们,回顾徐雯俊老师、冯劲波老师和郭咏梅老师的精心教授,大家再三表示感谢。
虽说来学习的社区居民都是老上海,对上海的许多往事,大多也知之不详,所以对这个课程还是很有兴趣,老师们精心备课,而且常识渊博,把上海方言,海派文化的方方面面,讲得生动活泼,妙趣横生,徐老师幽默风趣,模仿海上名家的音容笑貌,惟妙惟肖、冯老师说起海上掌故,仿佛是信手拈来,真是博古通今、咏梅老师名如其人,吟唱沪剧,越剧,字正腔圆,韵味悠扬。不仅让我们学到了许多知识,而且欣赏到原汁原味的海派文化。
“吾侬缘语荟”的课程安排,显示了组织者的慧眼别具,在不多的课时里,组织了海派文化的方方面面,从上海方言,讲到上海地区的名胜古刹,让人耳目一新;从上海的民情风俗,讲到上海的服饰变迁,使我们倍加珍惜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从上海人的早餐,讲到中西各式点心,从小笼,蝴蝶酥看到上海老字号的魅力和传承有绪;从上海人的组成,讲讲越剧、沪剧、淮剧和京剧昆剧锡剧的来龙去脉、苏州评弹,上海滑稽的前世信生;海派电影,上海那些著名的影星,在中国电影史上留下的浓墨重彩,记忆犹新;课程中穿插的海派工艺制作,让大家自己动手,了解旗袍制作的不易与乐趣……。我们回忆上海方言和海派文化,就是为了不让她们在我们手里失传,要发扬光大,流传下去。
在本次学习的最后一节课上,学员们引吭高歌,汇报三个月来的学习成果,徐老师,郭老师教唱的沪剧《芦荡火种·办喜事》和歌曲《老年朋友想开点》,大家以合唱,小组唱和独唱的形式,向老师们汇报自己三个月来的学习收获。在一片喜气洋洋的欢乐气氛中,我们期待下一阶段的课程早日开讲。
三个月来的课程时间不长,但在社区居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政府养...
让爱与岁月共存
希腊神话里,太阳神阿波罗与凡人伊达斯争夺少女玛尔珀萨,在争执不下时,众神之王朱庇特裁决说;让少女玛尔蹦萨自己作抉择吧,结果少女选择了凡人伊达斯,而不是太阳神。她说,凡人是会变老的,但神仙不会;爱也会变老,让爱和自己和所爱的人一起变老,老而弥坚,凡人没有永葆的青春,只有那份珍藏的爱,是永丰、存的,那是凡人的福份。
凤凰联动推出的“朗读者系列”之中的一本,《和你一起变老;给爱人朗读》,选编了古今中外表达爱情亲情的经典作品,让爱的悲欢与岁月共成长,让炽热的爱情之火永远燃烧。年少不识爱滋味的青春懵懂、陷入热恋的痴狂;夫妻的相濡以沫的欢愉;直到曾经的刻骨铭心和“不思量,自难忘”的惆怅。收录近70位古今中外著名作家的经典名篇,不乏大家耳熟能详的苏轼,纳兰性德、林薇茵、郁达夫、普希金、裴多菲等。
无论在弦月柳下,惊涛岸边,还是在黄昏的斜阳,温暖的寒舍里,冽冽的清茶,幽幽的灯光,正好倾吐情怀,宛如与书中的故人娓娓攀谈。有林徽因爱得春花秋月的诗篇,更崇敬林觉民的《与妻书》,在浏览了浪漫的戴望舒后,别忘了老舍,他在《微神》里说;爱情的故事往往是平凡的,正如春雨秋霜那样平凡。可是平凡的人们偏爱在这些平凡的事中找些诗意,真的难忘“最是人间留不住, 朱颜辞镜花辞树”。
为山东舰入列而欢呼
曾经,寒风暴雪的三八线
涂着星条旗的舰载飞机,猖獗
老元帅眼含热泪
为英雄的志愿军骄傲
更盼望有自己的龙鹰呼啸
曾经,太平洋的波澜深处
庞大的航母打破了安宁
老将军踮起了脚尖
忧郁如巨浪般的重压,
他发出强悍的预兆
曾经,在扬子江上
火炮轰击了嚣张的“紫石英”号
曾经,在金门的海上
小小的快艇击沉大舰
更难忘西沙海战拼了刺刀
告慰前辈,再不会让年轻战士
以血肉之躯捍卫祖国的尊严
无垠的南海,有了山东号
天空翱翔“八一”飞鲨
巍峨如泰山威武镇妖
海鸥展翅美丽的海洋
风云诡谲,自有定海神针
“辽宁”、“山东”,撑起坚强的脊梁
双航母,人民海军的卫国利器
蓝天,碧浪,白云下战旗飘飘
在颤栗中呻吟吧,
被历史潮流淹没的山姆大叔,
二十一世纪是我们中国的又何惧遏制,封锁还是围堵
那是再出发的进军号角
听波波、咏梅老师说道说道海派戏剧
波波老师说,提到海派戏剧,大家马上想到沪剧,确实,沪剧是以上海来命名的剧种,其实我们还有海派京剧,这是以周信芳为代表的,提起麒麟童,老上海是家喻户晓的,老底子,许多剧种都是从各地到上海来“闯码头”,有了名气,再走向全国,如今号称中国第二大剧的越剧,就是从浙北农村到上海,几经起落,获得成功,既成为海派戏剧的一部分,又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要说在上海获得成功,就看能否在上海的四大舞台,就是中国大戏院(原名三星舞台)、文明大舞台、天蟾舞台、共舞台登台演出并获得好评。
上海开埠以后,邻近的江浙皖人口大量迁入,也把当地的戏曲带进上海,京昆剧,淮剧,锡剧等纷纷入沪,其中影响较大的是越剧,可以说,上海是越剧的孵化器,在上海,出了不少越剧名家,名戏,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梁山伯与祝英台》,拍成电影后,可以说一部戏让越剧名扬四海。
说到这里,咏梅老师为大家播放了那段著名的“天上掉下个林妹妹”,越剧迷们情不自禁地跟着节拍吟唱。
波波老师又说起沪剧的掌故,顺便说起当年的“样板戏”,实际上大部分样板戏都是上海的“功劳”,例如,《智取威虎山》是上海京剧团的,《白毛女》是上海舞蹈学校的,《海港》是根据淮剧“海港的早晨”改编的,《沙家浜》来自沪剧“芦荡火种”,《红灯记》改编于沪剧“自有后来人”。波波老师开始说道沪剧的那些事。
沪剧最早在清嘉庆年间,上海农村的山歌,又称东乡调,以后演变成上海滩簧,到清朝末年,易名为申曲,后来定名为沪剧。
与大多数戏曲不同,沪剧一经诞生,就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以表演现代生活为主,那时就有《秋海棠》《啼笑因缘》等,上海解放后,演出《白毛女》,《罗汉钱》,《星星之火》、《为奴隶的母亲》、《鸡毛飞上天》等,所以《芦荡火种》《自有后来人》等剧目被改编为现代京剧样板戏也就很正常了,与越剧等主要演才子佳人戏不同。
沪剧唱腔委婉柔和,曲调优美动听,多数是明清俗曲、民间说唱的...
听咏梅老师说海派服饰,那是民俗与外来元素的完美结合
日前,在普陀区桃浦樱花苑的“吾侬缘语荟”沪语文化传承课上,郭咏梅老师栩栩如生的讲述,讲了海派服饰的来龙去脉和当下的姹紫嫣红,百卉斗艳。
海派服饰民俗最重要的特点是善于吸收和接纳外来元素,将外来服饰元素完美地融人传统服饰民俗中。无论老上海新上海的服饰,都是中国时尚潮流的引领者。
上海地处江南鱼米之乡,盛产棉花蚕丝,二百年前服饰流行受苏州影响,民间主要服装面料为土布,有名的是蓝印花布,好一点的有绸缎,都是自产自销的。开埠之后,特别是在租界设立以后,“华洋杂居”欧美的服饰,面料被老上海人接纳。从峨冠博带的袍服制演变为轻便实用的西式服装,最有代表性的是西装。产生了一支以缝制西服而闻名的“红帮”,(又称“奉帮”,因为多数是浙江宁波奉化到上海谋生的人)裁缝队伍。但并不是简单地模仿套用,而是经过一番解构与重组,创造出符合自己需要的新东西,形成带有外来元素的中山装。以民族元素为主的旗袍,吸收了大量欧美风格,传统服饰借鉴西洋时装的特点发展而成,形成中西合璧的新式旗袍。运用传统面料和工艺,借鉴西方流行款式而制的海派服饰大获成功。海派的服饰“领先一步”,上海有“时尚之都”“东方巴黎”的美誉。
这时,不是上海学苏州,而是全国学上海,有首江南民歌说;“人人都学上海样,学来学去学不像,等到学到三分像,上海已经变了样”。上海人家,女的至少有一件旗袍,男的一套西装,一套中山装是必备的。这是“出客装”,就是走亲戚会朋友所必需的。
上世纪50至60年代,市民的服饰是简洁、朴素、平实,逐渐简化,但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上海姑娘心灵手巧,那时流行的背带裤,绿军装,在少女手里,这里剪几刀,那里缝几针,就把女性玲珑,有致的曲线和美妙的身材,展示得生动别致。
咏梅老师和大家一起回望上世纪七十年代,随着国家逐渐开放,海派服饰又开始复苏,首开风气的又是爱美的上海姑娘,她们的眼光最“辣...
从儿时的蝴蝶酥说起
今天,波波老师又发挥他博学多才、口似悬河、风趣幽默的特色,以蝴蝶酥为例,说说中西合璧为特色的老上海西式海派点心。
对很多老上海来说,儿时的回忆里的蝴蝶酥必须是上海国际饭店做的,那浓郁的香味,近百年正宗的口味,现在依然值得“粉丝”们排队等候。
除了蝴蝶酥,还有掼奶油、哈斗、奶油小方、牛利、蛋筒、拿破仑这些嗲爆的老上海西点。独占鳌头的当为凯司令。
说到凯司令,那是1928年纪念北伐军到达上海而开张的,也是西点业硕果仅存的老字号,招牌西点是栗子蛋糕,甜而不腻,栗蓉外面裱着厚厚的鲜奶,味道扎实绵长,栗子打得细腻柔软。尝过品过,就是一个赞!
老上海人吃西点是极为讲究的,特别是那些年代悠久的老上海西点屋,至今依然门庭若市。例如;淮海路上的哈尔滨食品厂的杏仁排;老大昌的拿破仑冰糕,红宝石的奶油小方,味道纯正,冰冰的奶油很清新;红房子的杏桃排;白玉兰面包房的白脱小球。这些可都见证了当年“轧朋友”时的甜蜜记忆。
但是,海派的西点并不是原色原味的欧美口味,就是用各种本土食材,来代替西洋进口食材,犹如来自俄罗斯的罗宋汤,上海人不习惯罗宋汤酸酸的味道,用卷心菜替代了红菜头,用番茄酱调制汤色,再加入白砂糖,从而达到酸中带甜的效果。有些做法还会以牛肉汤为汤底,并加入红肠、洋山芋等材料。这样的罗宋汤更适合上海人的口味。
波波老师的演讲,让小区居民 “馋吐水滴滴涕”,大家共同回忆起以前品尝过的各种西式点心,接着,波波老师郑重宣告,老上海西点的味道,许多还原汁原味地保存着,大家有机会,别忘了“穿越”到那个年代,拾加儿时的记忆。那些,不是快餐,是需要的细细品味,那份淡淡的小资情调。
小区居民补被波波老师的“激将计”逗得哈哈大笑。
验收(小小说)
小区的道路建设已经完工,看着铺设好的沥青路面,两旁浅草依依,绿树成荫,居民都说好。
承包方催着验收,大家都同意了,业委会主任是退休多年的老吕,就是拖着不答应,希望能缓几天。“好吧,你说什么时候有空,通知我们,随叫随到”,工程队的刘队长赌气地说,可老吕依旧笑嘻嘻地说;快了,就这几天,到时候通知大家。
这天下午,老吕接连打了几个电话,把施工方、物业、居委的负责人请到业委,说是马上验收,大家顶着烈日到了老吕的办公室,只见老吕笑嘻嘻地为大家沏茶。
老刘等不及了,说,我忙着呢,快去快回。
老吕还是笑嘻嘻地说,别急,难得到我这小地方来,好的我请不起,茶总是要喝一杯的。
夏日的天,孩儿的脸,正说着,乌云压顶,一场大暴雨说来就来,大家一看,这是天留客,索性等雨停了再说。
暴雨来得急,去得也快,就在这时,老吕又是招牌式的微笑;各位领导,现在就去验收,请吧。
半小时以后,一行人回到业委办公室,面对桌上的验收签字,谁都没有动笔,老刘对笑嘻嘻的老吕说,我服了你了,给我半个月。
居委主任摇摇头,你呀,这点小事,闹得,跷着湿漉漉的高跟脚,走了。
半个月后,工程通过验收,正好碰上秋雨连绵,小区的道路真正实现了雨止路干,那些老人小孩可高兴了,再也不用去趟一滩一滩的洼坑积水。小媳妇大姑娘雨后也敢穿上高跟鞋了。
老吕笑了。心里话,别看阳光下路面多平坦,只要下场雨,比什么工程师检验师都灵。
听波波老师侃老上海的电影
初冬的寒风敌不住醉心于沪语的社区居民的热情,4日上午,在普陀区桃浦樱花苑的“吾侬缘语荟”沪语文化传承课又开课了。顾老师教大家吟唱沪剧《芦荡火种》选段以后,波波老师又“粉墨登场”,以他幽默诙谐的风格,言简意赅,广引博征,讲述了老上海电影的发展脉络,奇闻逸事和精彩片段,生动风趣,在互动环节,勾起大家遐想无限。
无论在旧上海还是在解放后,上海的电影都号称占中国电影的半壁江山,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就是在上海拍摄的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曲。解放以后,上海电影也有了快速发展,曾经是全国拥有最完备的电影生产企业,不仅上海电影制片厂名列前茅,还有译制片厂,科教片厂,美术片厂,特别是美术片厂,全国独有,一部《大闹天宫》在国内国外获奖无数。
波波说;老上海的经典电影,如《马路天使》、《一江春水向东流》、《风云儿女》,大家耳熟能详,解放后的好电影,如《南征北战》、《渡江侦察记》、《鸡毛信》、《铁道游击队》、《家》、《倾城之恋》《陈毅市长》等,印象深刻;戏曲片《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名享世界。许多著名演员,从阮玲玉、周旋到王丹凤,张瑞芳,秦怡;从金焰,金山到赵丹,达式常;都给上海市民留下美好的回忆。
大家被波波的老电影课逗得笑声不断,都夸波波老师才华横溢,我们收获匪浅。